日前进行书架“小扫除”,指示两兄弟清理各自房里书架。不愿再继续收藏的,或是觉得自己不喜欢的,要捐出去的书都抽出来,以腾出空间给以后要买的新书。我转身到自己房间不到十分钟,探头往两个房间“偷看”,两人不约而同地已经把书架上所有的中文书搬下书架,一本不剩。我捡起一本绘本问弟弟:“你不是很喜欢这本《挖鼻孔真好玩》吗?”他支支吾吾的回答:“我是喜欢,但它是中文的……我只要英文书在我的书架上,这本你可以和把它一起放在你自己收集的绘本……”哥哥听了,也快手快脚的把他的绘本塞给我。
我不惊讶,只是惆怅。我们离新多年,两兄弟不曾在新加坡上学,也因此有幸避开了本人不敢苟同的新加坡多年来改革了又改革的中文教育。我自己通过绘本、故事书和漫画等让他们接触中文,也让他们上没有压力的中文课。我不断尝试,威胁,利诱,心里一直希望他们哪天也能看到让我一辈子陶醉的中文的美丽。
看来我没有成功。
正当全世界纷纷学习中文以面对中国这条巨龙的苏醒,我常常听到的是华裔与非华裔父母对孩子说学习中文可以有比较多出路云云。这和我们父母当年逼我们死啃英文课本的心情是一样的。
学习英文,让我们能够追求欧美 的文化。我们看得到英国文学美国文学的精彩,听得懂爵士、乡村、摇滚等流行音乐,也充分享受好莱坞电影的魅力。学习英文是“酷”的,懂得西方文化是“酷”的。当然,掌握英文的人在工作上无疑比别人领先几步。但是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我不曾感觉身边学习中文的人(包括我的孩子)有任何对于中国的文化的憧憬?和身边家人朋友谈起中国的时候,不管在新加坡或是在国外,如果不是谈论现在的中国人如何富裕,就是在大骂现在的中国人多么丑陋。有谁说起哪一本中文书多精彩,有谁知道中国有那个超级音乐人,有谁记得除了给洋人看的《英雄》,张艺谋还有什么电影?
有谁会因为读《红楼梦》而被看成是“酷”的?
最近有个朋友给自己四十岁的生日礼物是三个月的长假,独自到Montreal蒙特利尔去读法文。我始终没有问她为什么学法文。
Eat, Pray, Love 的作者Elizabeth Gilbert离婚后也到意大利去读意大利文,只为兴趣。
Eat, Pray, Love 的作者Elizabeth Gilbert离婚后也到意大利去读意大利文,只为兴趣。